玉山草堂“我的浣纱记”(二)——传承昆曲经典,再现雅集盛况

溯昆曲之源


前世:梁辰鱼与《他的浣纱记》

《浣纱记》改编自《吴越春秋》,为明代梁辰鱼(字伯龙)所作。一个地地道道的昆山人,一个才艺兼备的人。他的师父便是我们昆曲的创始人魏良辅。


秉承着“转喉发响,声出金石”这个原则,梁辰鱼编写了这部剧,让昆曲传唱度俱佳,之后更多的昆剧便陆陆续续登上了舞台,从而开启了昆曲的宏伟篇章。果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02

重现昆曲之盛典

生:玉山草堂与《我的浣纱记》

凭着《浣纱记》的深远影响力,以及文化传承的使命。现代许多的文人、戏剧家、甚至是企业家都不断的研究他,创新他。


出现了很多其他版本,但《浣纱记》却一直没有登上现代的舞台,似是一片净土不能容人随意践踏。



03

《玉山草堂》传承之心
2009年1月,杨守松老师带着昆山玉山胜境的沈岗和祁学明先生到昆剧院,讲述了沈岗先生重建元末昆山首富顾瑛“玉山草堂”的 24景元文化。同时希望在“玉山草堂”上演昆剧开山之作“浣纱记”的想法。
 

昆剧院的领导听了这个想法决定很好,同时提出了可以让梁伯龙走上戏台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创作一个全新的昆剧来。沈岗先生听了也认为这个想法很有创意。


于是就请文学品质纯粹,人文情怀真挚的昆剧顶尖编剧张弘老师来编。随即主创即赴浙江山阴道,考察吴越争霸的历史地理环境。



04

以《我的浣纱记》之名


张老师三易其稿,始名叫《伯龙夜品》,汲取《浣纱记》原著的两个精华折子戏《谈义》和《泛湖》,新增剧作者梁伯龙壮志未酬借酒消愁,酒酣入梦,先后进入《浣纱记》伍子胥及范蠡之心境,悟出文人的真正天地是在笔墨纸砚之间。
既有原著精华的继承,又有新的情节创造。而伍子胥的“进”与范蠡的“退”的思辨,更多注入现代人的思考。进退二字,不仅仅是伍员和范蠡的,也不仅仅是梁伯龙的,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选择。
 
杨守松老师说,《浣纱记》有名,怎么着也得用上,但是现在的本子又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浣纱记,因此可以叫《我的浣纱记》,表示解读之一种,“我”可以是梁伯龙,可以是张弘、沈岗、柯军……

此语一出,大家一致叫好!《我的浣纱记》从酝酿到实施,差不多近两年,最终定于2010年10月10日,在“玉山草堂”正式演出。
 

传承


昆山是昆曲的发祥地,梁辰鱼的《浣纱记》是第一部用魏良辅改革后的成熟的昆山腔创作的传奇。
沈岗斥资将“玉山佳处”二十四景浓缩重建,对顾阿瑛在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等方面的贡献进行研讨,其之设想:在不远的将来,再现玉山雅集的盛况,让当今天下的真正文化人,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感觉”。

标签: 新闻媒体

上一篇:上一个:玉山草堂“我的浣纱记”(一)--踏寻400多年,寻昆曲开篇之源
下一篇:下一个:文化与时尚大咖云集草堂,开启探索“巴城传统文化与服装潮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