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草堂与巴城老街的故事

江南风光之所以吸引国人,不仅仅是花红柳绿,更多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 巴城老街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但在老街上,还有一处可以饱览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地方 ——“玉峰古文物展览馆” 

它位于巴城老街的中部,由二层古建筑改造而成。馆内文物来自于《人民日报》资深编辑朱育莲老先生捐献,共计约400多件,还有多件国家一级文物。除了先秦时期的文物,展馆内的藏品还清晰完整的展示了中国陶器发展的大致脉络。在“玉山草堂”与沈岗先生谈论巴城文化时,才知“玉山草堂”和“玉峰古文物展览馆”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流淌的情怀故事,只因不变的家乡情怀


沈岗,是一名企业家,同时也深爱着收藏古籍文物。其“玉山草堂”内的“文海楼”至目前为止,共收藏有古善630部,计21376卷。就数量而言,在私家藏书家中,可称得上是初具规模,平时也喜与文人雅士来往交流,与昆山市文联主席杨守松老师早年相识交往颇深。




2006年的10月份,巴城“玉山草堂”刚刚奠基,第二年在文化报做了两栏关于“重建玉山草堂”的头版宣传,而当时历任北京“人民日报”美术副刊编辑的朱育莲老先生正好看到了这篇报道,作为江苏甪直人,一直想要为家乡文化事业做点事情的他随即通过各方联系到苏州文联,又通过文联的杨守松老师联系到了重建玉山草堂的沈岗先生,表示要将一批私人收藏的文物捐赠给玉山草堂代为收藏。


 


老先生邮寄了一份画册给沈岗先生,大概有400张照片,分为四大类:陶器、玉器、青铜、瓷器,藏品时间跨度数千年,更有距今约5300年马家窑的藏品。沈岗先生看到画册后,知晓了一位七十多岁的画家朱育莲老先生通过多方打听联系到他,并且要捐赠他花费了毕生心血收藏的文物一事,立即委托了其友杨守松老师及祁学明老师前往北京看望朱育莲老先生。

登门拜访,只为守护一份初衷


据祁老师回忆,他们是次年2月去的北京:“朱育莲老先生住的是当时“人民日报社”的宿舍,谈不上装修,更没有什么豪华家具,他收藏的所有物品都放在其宿舍旁一间小屋子,老先生虽已年过古稀,但是精神矍铄,热情的邀请他们二人至屋内观看藏品”。




祁老师说:“这些藏品摆放的有些杂乱,并未有序地按年份、类别保管,而老先生当时只是一名普通的日报编辑,除了日常开销,所有的积蓄都拿来收藏文物,之所以想要将这批文物捐赠给玉山草堂并非政府,是因为沈岗也同样是爱收藏爱家乡文化之人,能更好地保护它们,不使它们受损”。


朱育莲老先生表示,要将自己收藏的所有文物全部赠给玉山草堂,只有两个要求,一是这批文物必须要完整收藏,不得分开、不得买卖;二是因其年老,家里有常年卧床病人需要看护,而他除了这批文物别无积蓄,所以要给与其80万人民币的补贴,当做家人日常开销所用。

 


展馆落成,传递千年文明

沈岗先生在听到其要求后,倍感震撼与压力。震撼的是老先生要将这些文物全部捐赠给玉山草堂,这是他毕生的心血,八十万元根本不可比拟其价值;而有压力的是,他不知道能不能承受老先生这份委托与信任,这不简简单单是赠送一件物品,是对老先生的一份承诺,更是对历史文物与千年文化传承的保护。




再三考虑后,沈岗先生觉得,如今巴城老街正在建设,此批文物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重要作用,并且这些马家窑藏品距今千年,与其私人珍藏,不如让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这些藏品表现的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于是便与杨守松老师商议,让其询问了朱育莲老先生是否愿意将这批文物转赠给巴城政府,而朱育莲老先生最后也欣然答应。




当时沈岗先生与杨守松老师找到了巴城的张书记,张书记在看到收藏的400多照片的画册时 ,当即表态:老街正在发展旅游业,而这些藏品能打造出昆山旅游文化的亮点,可以计划做一个馆出来,具体由杨守松老师操办,沈岗先生作为监督。最终,与2007年10月“玉峰古文物展览馆”落成。


沈岗先生说道:“朱老先生的奉献之心与坚持之心深深感动了我,也让我敬佩!他们把自己的毕生收藏全部捐赠给社会这一份毫无私心的奉献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玉山草堂与巴城老街的故事,未完待续...

标签: 草堂故事

上一篇:上一个:别院深深,疏影摇摇
下一篇:下一个:“腔调巴城,葡醉一夏”--巴城葡萄节在“玉山胜境”甜蜜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