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丨“文海楼”乡邦文献:桃源后人顾锡智《双桐庐唱和集诗稿》

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日甲午海战清廷失败以后,中国大地上发生了著名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拳民们学拳通咒,运气以求“刀枪不入”,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同侵华的八国联军开战。那些喝了符咒水,号称可避洋人子弹的义和团勇士们,在真实的洋枪洋炮面前实在是不堪一击,结果是天津、北京相继沦陷,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伧偟出逃,这就是晚清史上有名的“庚子之难”。

在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中,当时在南京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在武汉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在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的支持下,同以英法为首的八国联军代表签下了互不交战的协议,长江以南避免了一次战争的灾难,这就是清末民初有名的“东南互保”运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南各乡镇也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地方自治运动。

当时的巴城镇,也同江南各地乡镇一样,由巴城镇商会作为中坚力量,选出了治理地方事务的巴城议会,首任议长即为本文的主人顾锡智,总其事者则为朱慕丹。而朱慕丹其人,后因编撰《巴溪志》而为人所熟知。

这是一段长久以来被湮没的巴城地方史。实际上,当时的巴城地方自治政府,可是办了不少的实事。像集资捐款,兴建了著名的福星桥(因其地处巴城镇北,故俗称北星桥);利用净土宗教莲坛的旧址,扩大房舍,兴办了巴城小学。其首届毕业生中,出了以后名满天下的抗日名将徐祖诒等等,可谓把当时的巴城治理得井井有条。
文海楼“文海楼”是江苏昆山巴城镇企业家沈岗先生私人藏书楼的楼名,位于阳澄湖畔玉山胜境园林之中,是古籍文献一个舒适的存放之处。本期玉山草堂带您阅览《双桐庐唱和集诗稿》,了解桃源后人顾锡智。 


对于民国初年巴城议会首任议长顾锡智其人,今日之巴城人,知其人者,可谓寥寥无几矣。对此,《巴溪志.人物》中是这样记载的:“顾锡智,字表邦,别字醉渔,镇西杜潭浜(今属巴城阳澄湖村)人。读书入泮(即入学宫),诗文超轶。邻邑咸以师礼聘课子弟。藉资自给,与虞山(今常熟)陆宝树醉樵,汪贡伯琛相唱和,刊有《蜗庐诗草》民国初年膺乡选为议长,处事谦谨,胸无城府。卒年六十。”

有一个语言典故叫“雪泥鸿爪”,指鸿雁所留下的爪印。典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此语典用以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顾锡智其人其事,本来以为除了《巴溪志》中所记载的寥寥数言,再无其它史料以佐证。可事情往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之外。2017年4月23日,玉山胜境”文海楼”从北京德宝拍卖公司竞得《双桐庐唱和集诗稿》一部,书内收诗作200余首,是清末光绪末年江苏一带“茆江吟社”诗社成员诗文的手稿原本。

“茆江吟社”的社长叫陆枝珊,而诗社其他成员均为江苏常熟,昆山一带的地区名士,顾锡智则赫然列名其中。在所见的200余首诗稿中,顾锡智的手稿真迹有40多首,占比达五分之一强,而另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顾锡智在其诗稿手迹的落款则绝大部分为“桃源后人”(见附图)。

 

桃源后人                                          印“表邦"


顾锡智的诗文手迹,其铃印为朱文“表邦”二字,这是用他的表字,极正常。而其落款为“桃源后人”,究其本源,则同他与顾阿瑛同为昆山顾氏七浦塘一支有关。略述如下。

其一,《巴溪志》明言,顾锡智是巴城杜潭浜人。该村至今犹存。杜潭浜地处阳澄湖东侧,村后则是阳澄湖水东流入海的两大通道之一七浦塘。据清代道光年间《金阊陈乡贤顾将军祠堂志》一书所收录,江南顾氏有108个分支,像明朝嘉靖年间内阁大学士顾鼎臣属顾氏昆山雍里支;而顾亭林先生属顾氏昆山给事支;顾阿瑛、顾锡智虽年代相隔500年,则确确实实是500年前一家人,因其同属顾氏昆山七浦塘支。这是有历史遗传的,据杜潭浜村里的老人讲,因为正仪绰墩山在元代是顾阿英家的私产,是顾氏七浦塘一支的祖坟所在地,所以在文革以前,在绰墩山被夷为平地之前,杜潭浜村的顾姓人家每年在清明时都要到绰墩山上坟,祭祖。所以,顾锡智作诗以顾阿瑛后人身份落款,则在情理之中。

其二,元至正八年(1348),是顾阿瑛所居之所改名最为频繁的一年。在最终定名为玉山草堂之前,曾二度易名。玉山草堂最初名曰“小桃源”,因与浙江天台诗友张天英(字楠渠)的别墅“小桃源”重名,故改名为“浣花馆”,此事顾阿瑛在《浣花馆记》一文中有明确的记载,其文云:“余别墅号“小桃源”,达秘书为余篆扁,诸名公赋咏叠笔。至正戍子(1348)春,故人张楠渠诗来,乃知其隐居之所亦号“小桃源”。嗟夫,天台,武陵固不在论,今之托是名者又何多也!王、86谢争墩,于千载之下,识都哂之。遂以“桃源”之号归之楠渠,易其颜为“浣花”。又恐杜陵翁笑余久假也。呵呵,顾瑛识。(顾瑛《玉山璞稿》,中华书局,2008年11月版,100页)

其三,古人对自己的姓氏向有郡望一说,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如清河崔氏,太原王氏等。而江南顾氏的郡望为武陵,让人极易误会江南顾氏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湖南常德之武陵源,对此,同为姓顾的原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先生在其《苏州史志笔记》中考证云:“吾顾氏萃族于吴,而郡望日武陵,久所不解。意吾先人有作武陵太守者乎,检书史亦不可得。蕴疑于心久矣。兹读任昉《述异记》云:”武陵源在吴中,山无它木,尽生桃李,俗呼为桃李源。源上有石洞,洞中有乳水。世传秦末丧乱,吴中人于此避难,食桃李实者皆得仙。是则武陵云都即吴中之代称耳。(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84页)。所以,所谓顾姓郡望武陵实则郡望为苏州也。

据此,顾锡智之“桃源后人”,实则同顾阿瑛一样,则为昆山顾氏之后人也。


特殊的乡情所至,崇拜乡人遗书,刻意搜访,珍惜善待乡邦文献,正是有着对乡前贤的特殊情感,才能使顾锡智的手稿入藏文海楼。百年前的巴城文人的手写真迹,至今,独此一份。

标签: 文海楼收藏

上一篇:上一个:说草堂丨一雷惊蛰始 草堂万物生
下一篇:下一个:说草堂丨阅“文海楼”内珍藏善本《学易集》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