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的国图实践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易代修史”和整理典籍的优良传统,这些典籍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更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库,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工作不仅是为了保护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的独特文化体系,更是关系到未来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天下书到底有多少图片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始于2007年,在其基础之上,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于2012年全面展开,这是全国性的工作。
这项工作从古籍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到图书馆日常工作人员,再到众多普查登记志愿者,通过每一页查验、每一条著录,既培养出了一支专业可靠的古籍保护人才队伍,也将古籍研究的知识和古籍保护的意义传达给读者、带入校园。
 
 
搜访珍贵文献,修复成媒介热词图片
典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图十分注重加强馆藏文献的原生性保护,先后启动了西域文书、天禄琳琅、西夏文书等珍贵文献的修复专项。在修复珍贵文献之时,国图注重记录修复过程以及相关档案的整理与保存,已编撰出版了西域文书、三件早期佛教文献等的修复范例,为修复技艺的保存和弘扬作出了贡献。
 
在修复的同时,国图注重转换思路,善于利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等平台开展修复技艺的宣传,配合新闻报道、视频直播,使古籍修复技艺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名词。
 
 
满足读者需求,珍贵文献触手可及图片
保护和利用是古籍保护工作的永恒命题。近年来,国图依托馆藏珍贵文献的整理出版与数字化,让束之高阁的古籍走出库房,成为公众触手可及的资源。
 
国图不断满足新技术条件下读者的需求,在已开展甲骨世界、碑帖精华、敦煌遗珍、西夏碎金、数字方志等数字化项目的基础上,启动开展了普通古籍数字化、甲骨拓片数字化、契约文书的修复与数字化、样式雷图档数字化等项目。

从典籍中汲取智慧图片
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等展览108场,截至今年10月底,参观者累计超过500万人次。这些活动因把握住了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使国图成为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
 

不少参观者表示,以前看文献展览只是了解到这些典籍保存下来很不容易,但看了国图的展览不仅能够欣赏祖先创造的传世瑰宝,还知道了如今很多治国理政智慧、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都来源于我们祖先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古籍,是民族生存的基石和前进的阶梯。许多事例已证明,古籍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必将推动当代社会与文明的进步。


标签: 文海楼善本

上一篇:上一个:《四部丛刊》入藏文海楼记略
下一篇:下一个:文海楼藏书之中医药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