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楼藏书之中医药古籍

在文海楼里,摆放着数百册中医药古籍,那些蕴含着数千年中医药历史的古籍,那些泛黄的书页和古老的文字,足以让这一排排书架变得“沉甸甸”。
中医古籍作为中医学宝贵遗产的知识载体,记载了几千年来中医学家防病治病的经验及成果,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具有医疗、科研、文化和历史价值。
 
 ▲此批藏书为沈岗先生在一个台湾收藏家手中购得,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世纪60-80年代大陆的医药空缺。
中医古籍浩若烟海,单就中医论疫已有很长的历史。就相关文字记载来看,有关“瘟疫”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已有“疒役”的记载,学者考证后认为可能是殷人透过贞卜来判断瘟疫的严重程度。《山海经》则载:“有兽焉……见则天下大疫。”《玉函山房辑供书》卷五四《乐纬叶图徽》中则载有五种“凤鸟”(凤凰之属),其中一种“鸠喙圆目”,只要一出现,瘟疫立刻随之而来。
 
论及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原因,有社会政治、地理环境、灾荒、交通等因素。除了“热”之外,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都可能导致传染病。中国人很早就对包括传染病在内的“热病”不断加深认识,例如:“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热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其中温病学说源远流长,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内经》问世到汉、晋、隋、唐,乃至宋、金、元、明,温病学从孕育、萌芽到不断发展,直至清代成熟为一个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学说。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正是上承《内经》之宗旨,发仲景之未尽,师叶氏之精论,集诸家之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参合自己临床所得而成。
 
《温病条辨》一书,论病二百三十条,用药一百九十八方,据不完全统计,其直接采自叶氏《临证指南》有九十九案、九十二方,《伤寒论》有三十一条、三十一方,《金匮要略》有九条、九方,《温疫论》有四条、四方,全书提及前贤二十余家。可见吴氏学术思想渊源之广泛,及其“抗志以希古人,虚心以师百氏”的精神。因此,《温病条辨》一书的学术渊源,可以概括为:近取叶氏,远追《玉函》,溯源《内经》,博采诸家。
 
中国医药学宝库,其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中医药古籍文献。近年来,由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古籍保护工作引起了各地的重视,文海楼所藏中医古籍也必然会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做好现存大量中医药古籍的保护与研究工作,通过对它们进行整理与传播,可以让具有千年历史渊源的中医药文化,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不仅是学术和医学所需,更是文化所需,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无疑也是一种助力、推动与激励。

标签: 文海楼善本

上一篇:上一个:古籍保护的国图实践
下一篇:下一个:文海楼藏书之古籍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