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文坛一勇士——昆山“三徐”之徐祖正

巴城老街为东西走向,中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不足百米的小巷,叫巷路。巷路的尽头,坐落着一座三进小宅,是有名的“巴城三徐”的祖宅。据方志记载,“房主徐梦鹰,字冀扬,其长子徐祖正,字耀辰,次子徐祖贻,号燕谋,幼子徐连山。”

而徐祖正,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里,被誉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坛勇士,他在日本留学时和郁达夫、郭沫若等共同组织了创造社;回国后与鲁迅、周作人知交莫逆,在江苏昆山的县志和镇志上,都有为他立传,介绍他的一生行状。




 一腔热血  为民族大义



徐祖正字耀辰,1894年生于昆山巴城镇。出生不久,母亲病故,寄养在昆曲祖师爷梁辰鱼的故乡巴城乡下澜槽村农民家。1909年,他15岁,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1911年,他回到巴城,积极支持巴城西北乡村农民组织的“结福土地”社团,参预7月11日数千农民到巴城镇上的抢粮风潮。


当时其友李忠的叔父徐祖廉听到这个消息,就帮他叫了一只小渔船去外地避风头,临走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誓言:“事业奋斗不成,決不回故乡。”其时正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很多革命青年集结在武昌。徐祖正出于民族大义,溯江西上,至武昌参加革命。当时因身高原因,没有录取,乃进入一所陆军学校,后来与军阀军队发生混战,差一点送命。


 赴日留学  才华横溢


参军未成,于是另找生活出路,那时恰好他叔父徐冀扬先生担任留日学生经理处监督,乃东渡日本去依附他。初到日本,就在同文书院补习日文。在日本,进入大学之前必须读高等学堂,当时有名的,有第一高等学堂及第三高等学堂。徐祖正考入了三高。在三高时期,由于努力学习,成绩斐然,毕业后,乃考入京都帝国大学外文系。系内有厨川白村等名教授。在京都帝大与张凤举、郁达夫等同学,相交莫逆,这两位同学对他回国后的工作和思想影响很大。


 回国报效  翻译文学著作图片


1922年毕业回国,经张凤举介绍,在北京高师和女子师范任讲师。他初到北京高师,讲授修辞学,即着手译了一位日本学者的《修辞学》作为讲义。后来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著有《修辞学发凡》一书,风行全国,书出在讲义之后,有一位学生买到了此书,告诉徐祖正,徐祖正坦率地认为,陈望道著作既已出版,为免不必要的重复,就废弃了自己的译本,此事也足见他胸襟的豁达。


徐祖正在回国之前,已是创造社成员。回国后,他结识了鲁迅弟兄,成为八道湾的座上客。所有交往的都是当时北大的名流。在鲁迅、周作人的日记中,多处记载了他们的宴集之事,现在留下了当年的一张照片。他支持进步刊物《新青年》,并和鲁迅一起加入语丝社。在《语丝》上,发表了小说《兰生弟日记》,翻译了日本岛藤春的小说《新生》和《春》。这些作品后来都由北新书局印行问世。 



 一生一诺  无私奉献



解放后,徐祖正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西方文学系主任等职,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8年5月,他患癌症逝世,终年83岁。他终生未偶,临终前将珍藏的约值数十万元的6226册中外书籍,分赠给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实践了他生前的诺言。




中华民族志士们的鲜血,铺垫了一条民族觉醒的道路。而引领民族志士献身伟大理想的精神力量,正是我们民族伟大的魂魄,学者型的翻译家、文坛中的勇士、为诺言终生实践的徐祖正更是为了民族复兴与历史文化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标签: 巴城名人

上一篇:上一个:玉山草堂——不觉初秋夜渐长
下一篇:下一个:传承史今丨初之雅集,信仰之路